CUDA学习的现状和困扰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CUDA并非GPGPU(GPU通用计算)的全部。但是我们仍然应该首先感谢Nvidia,因为CUDA使GPGPU走向大众化,使得我等终于也能从中一窥究竟了。不过随之而来的疑问却是,CUDA真能担负得起GPGPU的重担吗?至少在目前看来,答案并不太明显。

战前准备

当然,要使用到CUDA,最好还是拥有一块N系列的显卡,尽管CUDA支持emu模式(该模式将把cuda程序完全放在CPU中运行),但device加速计算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拥有并装配任意一块GeForce 8、9、GTX或Quadro、Tesla系列显卡后,在NVIDIA的网站上下载最新适用的driver、toolkit和sdk,安装在相应的平台上就可以了。下图简示了cuda应用程序的软硬件体系结构:

[singlepic id=31 w=320 h=240 mode=watermark float=center]

图中我们可以看出GPU在现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cuda应用程序驱动GPU设备的控制流。上述环境搭建好后,就可以进入程序设计阶段了(的确,这才刚刚开始)——实际上当前cuda应用中还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在当前ide中配置应用程序框架以便于开发,针对该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文章中做一些说明。

CUDA的extended C基本组成

1、基本结构和kernel function

这里给出一段简单易懂的基于cuda的C语言程序模板:

[c]

Main(){

//Allocate memory on GPU

float *Md;

cudaMalloc((void**)&Md, size);

//Copy data from CPU to GPU

cudaMemcpy(Md, M, size, cudaMemcpyHostToDevice);

//Call GPU kernel function

kernel<<<dimGrid, dimBlock>>> (arguments);

//Copy data from GPU back to CPU

CopyFromDeviceMatrix(M, Md);

//Free device matrices

FreeDeviceMatrix(Md);

}

[/c]

从这段程序中我们可以看出cuda编程的两大特点:一是在显存中的空间分配操作和CPU操作内存的思路基本一致,同时避免不了Host与Device之间的大规模数据交换;二是GPU计算的算法核心在于核函数kernel function的设计。通过核函数的调用方式kernel<<<dimGrid, dimBlock>>> (arguments)可以看出,kernel是自定义的核函数名,符号“<<<”和“>>>”中含有两个参数,分别是Grid维数和Block维数,在cuda中Grid表示一个block组,而Block表示一个thread组,显然参数dimGrid和dimBlock分别定义了Grid和Block的规模,其维数均可达到三维。下面是一个定义Grid和Block的例子:

[c]

dim3 dimGrid(2, 2);

dim3 dimBlock(4, 2, 2);

[/c]

应当注意,每一个thread block最多只能分配512个threads,其中每调用一次kernel函数就相当于在GPU上分配了一个Grid。此外,为了使线程内部处理各自的数据块,核函数内部还有为每个线程分配的threadIdx、blockIdx、threadDim和blockDim信息,示例程序如下:

[c]

//CUDA program

global void inc_gpu(float a, float b, int N)

{

for (intidx = 0; idx<N; idx++)

a[idx] = a[idx] + b;

}

int idx =blockIdx.x* blockDim.x+ threadIdx.x;

if (idx < N)

a[idx] = a[idx] + b;

}

void main()

{

dim3 dimBlock (blocksize);

dim3 dimGrid( ceil( N / (float)blocksize) );

inc_gpu<<<dimGrid, dimBlock>>>(a, b, N);

}

[/c]

2、类型关键字

为了处理Grid、Block、Thread层级内的内存共享和线程通信问题,cuda特别给出了自有的声明关键字:

device

该空间储存于GPU上,属于全局可读写空间,和应用程序具有相同的生命期,且可被grid中所有线程存取,CPU代码通过runtime函数存取。

constant

该空间储存于GPU上,属于全局只读空间,和应用程序具有相同的生命期,且可被grid中所有线程存取,CPU代码通过runtime函数存取。

shared

该空间存储于GPU上Block内的共享存储器,和Block具有相同的生命期,只能被Block内的全部线程存取。

Local变量

储存于SM内的寄存器和local memory中,和thread具有相同的生命期,Thread私有。

同时CUDA还引入了几个新的内置数据类型,除了前面已经给出的dim3外,还针对C语言的内置数据类型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如int4四维向量,其四个维数分别存储于int4.w、int4.x、int4.y、int4.z中。此外还有一个独特的Texture type,其一般声明表达式为texture<Type, Dim, ReadMode> texRef,其中type为C的内置数据类型,维数最多为3,ReadMode包括了cudaReadModeNormalizedFloat和cudaReadModeElementType两种形式。

CUDA在函数声明中也引入了新的关键字:

device float DeviceFunc()

该类型函数只能在GPU内部被调用,且只能在GPU内部运行。device函数不能使用&取存储器地址、不支持递归、不支持静态变量,也不支持变长参数的声明方式。

global void KernelFunc()

一般为核函数,在CPU内调用,但在GPU内运行,且返回值只能为void。前文已经详细说明了核函数的一般使用方法,应注意核函数还拥有一个配置参数,其调用方式一般如下:

[c]

……

size_t SharedMemBytes = 64; // 64 bytes of shared memory

KernelFunc<<< DimGrid, DimBlock, SharedMemBytes >>>(…);

[/c]

host float HostFunc()

只在CPU中调用和运行的程序。

还有一种声明方式,即devicehost 组合使用,那么函数分别在CPU和GPU中被编译保存。

CUDA还有自己一套非常实用的数学函数库,其功能包括pow, sqrt, cbrt, hypot, exp, exp2, expm1, log, log2, log10,log1p, sin, cos, tan,asin, acos, atan, atan2, sinh, cosh,tanh, asinh, acosh, atanh, ceil, floor, trunc, round, etc。但是上述函数都不能像matlab中一样进行向量运算(但是有了GPU和Kernel…呵呵),此外在函数名前方加入__前缀就可以达到更快的速度,但会损失一定精度。

CUDA Libraries

如果只有CUDA drivers API,那么我们对CUDA的研究可能真的要止步于此了,因为基于GPGPU的程序设计目前还缺乏方法论支持——当然这是科学家的义务(如果我们要想在此做一些贡献,可能不会先发在blog上:)。不过正是因为更多有趣的Libraries,使我们不得不对CUDA继续感起兴趣,尽管这种编程方式的难度与matlab相比远高了许多数量级。笔者使用的CUDA Toolkit 4.0 RC2(发布于2011年4月)大体上包含了四个CUDA应用库,包括GPU-accelerated BLAS library基础线性代数子程函数库、GPU-accelerated FFT library快速傅里叶变换函数库、GPU-accelerated Sparse Matrix library稀疏矩阵函数库、GPU-accelerated RNG library随机数生成函数库。

最常用的函数库是CUBLAS基础线性代数子程函数库, 其基本功能是进行矩阵运算。有经验的读者可能会想到直接用CUDA API编写矩阵运算程序可能并不复杂,但是鉴于面对的是建立在本身就不怎么友好的标准C之上的CUDA,CUBLAS还是吸引了众多关注。这里给出基于CUDA 4.0 CUBLAS(CUBLAS v2.0)程序的基本结构:

[c]

cublasHandle_t handle ;

stat = cublasCreate(&handle ) ;

stat = cublasSetMatrix ( M , N , s i z e o f (* a ) , a , M , devPtrA , M ) ;

modify ( handle , devPtrA , M , N , 2 , 3 , 1 6.0 f , 12.0 f ) ;

stat = cublasGetMatrix ( M , N , s i z e o f (* a ) , devPtrA , M , a , M ) ;

cudaFree ( devPtrA ) ;

cublasDestroy ( handle ) ;

[/c]

这段代码摘自CUBLAS Library手册中的Example code,其功能是将当前矩阵改为以1为起始索引。handle是CUBLAS新版本中加入的线程安全句柄,这保证了CUBLAS库函数的可重入性,从而允许其在CPU的不同线程中被安全调用。需要注意的是,CUBLAS采用了以列为主序、1为起始索引的存储结构,以便更大程度上兼容Fortran编程环境,然而数据组织这种方式与C/C++完全不同,这就需要在向存储器中填入数据时考虑选择列为主序的问题,其中官方手册上也做了如下说明:

当应用程序的形式是在C中嵌入的Fortran代码,那么为了适应索引由1起始的习惯和以列为主序的存储方式,可使用以下宏调用进行数组操作:

[c]

define IDX2F( i , j , ld ) ( ( ( ( j )-1) *( ld ) )+(( i )-1) )

[/c]

如果使用的是本地C/C++代码,那么可使用以下宏调用进行数组操作:

[c]

define IDX2C( i , j , ld ) ( (( j) * (ld))+( i) )

[/c]

上述两段宏定义的“id”是指矩阵的主维数,如当矩阵是以行为主序存储时,主维数id即为列数,反之亦然,主维数在CUBLAS库函数中被大量使用。

后记

CUDA入门时问题往往集中在基本的extended C以及库函数的调用,其次就是编译、链接和调试了。但是当我们真正熟悉它的基本使用方法,才发现CUDA的难度集中在算法和程序设计乃至优化等方面,要知道,在传统CPU上许多数值计算方法都尚未得到高效的解决,更何况要让众多的开发者把精力投入到这种新的思考模式——也许这正是AMD至今把GPGPU捧在科学研究之巅的原因。目前,CUDA在GPGPU上的主要应用还是基本的数值计算,我们知道在纯粹的浮点运算上GPU已经把CPU远远抛在了后面,但处于冯诺依曼体系下的GPGPU仍然需要唯CPU马首是瞻,这就引出Host和Device间数据传输瓶颈的问题。即使是在PCI-E 2.0理论传输峰值达到8.0g/s的情况下,仍然与高端GPU动辄上百g/s的片内存储带宽相距甚远。更何况CUDA的数据传输机制为了避免Host对Memory的影响,往往先在Memory中申请一块独占空间再进行DMA传输——这也是往往使用cudaMallocHost的page locked内存空间申请模式的原因。

因此,我认为,如果作为一名普通爱好者,那么学习CUDA、偶尔加速并优化自己的实际工作——如快速视频编解转码,也小有一番风味。但如果热衷于高性能计算特别是GPGPU的研究,那么是否采用CUDA——这个让GPU走下神坛的“利器”并借助它去接近理想,恐怕还是有待商榷的。